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日益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也对劳动者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大力度培养和使用数字化领域的新型技能人才——数字工匠,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资料,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劳动者的工作场景、生产工具、技能需求、知识结构都与工业经济时代存在巨大差异。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衍生了大量数字化、智能化的工作岗位,使得劳动力市场中“数字工匠”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数字人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人社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首次标注的97个数字职业占到了职业总数的6%。
与传统技能人才不同,数字工匠是既具有现代工业技术技能水平,又掌握智能化网络化技能、善于渗透融合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其中,数据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与数字化应用能力是这类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数字素养与技能。不过,从存量和增量两个维度来看,我国数字工匠队伍建设都面临诸多挑战。
从存量来看,我国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还不健全,劳动者缺乏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平台与渠道;从增量来看,“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导致职业教育缺乏优质生源,制约了数字工匠队伍建设。此外,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材更新迭代较慢,培养内容主要以通用技能为主,数字素养与技能明显不足。要高质量建设数字工匠队伍,补齐缺口,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主体发挥协同效应。
要加强数字工匠人才培育顶层设计,转变“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技术分层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数字人才发展政策,开展多维度数字技能竞赛,提升数字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从而营造“崇技尚能”的社会氛围。
要建立以产教融合为核心、职业院校为基础、数字企业为主体、培训机构为补充的数字工匠共育体系。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数字化迭代更新,鼓励职业院校与数字经济优质企业合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
还要完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保障制度,拓展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渠道。应通过增加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降低职业教育收费水平,免除低收入群体及失业人员参加数字素养与技能教育的费用,打造一批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基地,建立数字素养与技能网络学习资源和配套服务。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